{SiteName}
网易新闻发布
网易娱乐新闻
网易新闻评论
网易新闻游戏
网易新闻贴图
网易新闻论坛

麻国庆人类学视野下的岛屿与世界

原文发表于《民族研究》年第6期,注释和参考文献删去。引用请务必以期刊发表版本为准。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下载pdf全文。

人类学视野下的岛屿与世界

麻国庆

岛屿研究在人类学学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理解作为多元现代化力量与全球化交织场域的岛屿世界,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从岛屿看世界”的视角,探讨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多样性联系。同时,以整体多样性和开放流动性的角度,考察岛屿研究的各种面向,审视海陆互动中岛屿内与外的变迁,分析岛屿世界卷入全球网络的动态历史过程。岛屿世界混合和融汇了来自外部世界不同的文化要素。在全球化影响下,岛屿的剧烈变迁与不断调适成为时代新特点。

关键词:岛屿研究〓岛屿世界〓海域研究〓环南中国海〓全球化

作者麻国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 格兰特·麦考尔(GrantMcCall)曾提出“岛屿导向”(Nissology)的概念,认为应该发展岛屿相关研究的理论。他明确指出,如果说20世纪是大陆性的、大区域的、工业化的发展,那么21世纪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岛屿的、小规模的、服务导向型的,需要彰显从岛屿看世界(worldofislands),而非从世界看岛屿(islandsoftheworld)的研究视角。在此基础上,本文强调岛屿世界的现代性与网络性特点,探讨在大陆化影响下大陆与海洋之间错综复杂的多重网络关系,从开放流动的角度考察全球社会中的岛屿世界。这里的“岛屿世界”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岛屿是海陆混合交汇之地,任何文化并非简单的外来移植,而是与当地文化形成一个互动的融合过程;其二,在海陆互动中,岛屿并不是一种阻隔,而正是依靠岛屿的港口、岛屿城市等将海陆连结起来,海陆之间通过“岛链”逐步构建起一张庞大的全球网络体系。

由此,岛屿世界的形成,事实上是一部从静态到动态卷入全球体系的历史过程。在海洋的社会文化研究中,岛屿作为海洋中的重要载体,是海洋世界连接陆地世界的必要媒介。海陆之间的人群流动、海上贸易,乃至宗教信仰的传播与在地化,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网络与文化交流,将小岛屿与大世界勾连起来,形成了既能反映岛屿文化特殊性,又能彰显全球化历程的岛屿世界。

二、环南中国海:岛屿与海域连接而成的多重文化圈

在全球史学家看来,“互动”是人类社会组织的存在形式,任何人类社会组织都不是封闭和孤立的,他们必然存在于与外界的交往当中,彼此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体系或网络,并在该体系或网络内部相互影响。以太平洋群岛为例,在很多人的传统思维中认为,散布于太平洋上的小岛限于交通不便和海洋的天然阻隔,其社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外界相隔离的。事实并非如此。上文提到的马林诺夫斯基的“库拉圈”研究表明,那些生活在不同岛屿上的渔民借助于简易而又灵活的独木舟在群岛内部之间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律的关系互动网络和贸易网络。萨林斯(MarshallSahlins)和麦克尼尔(J.R.McNeill)等人的研究也进一步说明,太平洋群岛早在库克时代就与外界存在密切联系,包括人员的流动、物品的流动等。因此,应该有一个更为宽泛和宏观的视野来看待和研究人类学的“小地方”,即岛屿社会。岛屿社会将研究对象看作是网络或区域范围内的一个联结点,其与前后、左右、上下都有联结,研究者可以在这个节点上感受到其他节点或其他圈层的存在与影响,而环南中国海的研究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研究视角。

南中国海地处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的界邻位置,海岸线崎岖,岛屿、半岛众多,印度洋和太平洋于此处交汇,气候、生态环境多样。在南中国海域,我国10个群岛中的7个、45个列岛中的28个均分布于此。按面积来说,面积大于平方公里的特大岛只有台湾岛和海南岛;面积在-平方公里之间的大岛,全国共14个,南中国海域有9个;中岛的面积在5-99平方公里之间,全国个,南中国海有70个。至于面积在平方米-4.9平方公里之间的小岛,南中国海约占全国岛屿总数的98%,绝大多数是无人常驻岛,缺乏淡水资源。总的来说,南中国海的岛屿只占全国海岛数量的23%,却汇聚了国内特大岛的全部、70%的群岛以及将近三分之二的大岛和超过一半的中岛。

南中国海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化圈的边疆。其主要轴心,从西南的新加坡延伸到1海里以外东北部的台湾;较短的轴心,从越南到沙巴约海里。南中国海拥有个岛礁,没有任何一点距陆地超过海里,南中国海区域在经济和战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南中国海的岛屿保留了相当多的文化特质。作为陆海互动的历史见证,在文化传播与融合过程中,同中存异,异中见同。岛屿犹如海路上的驿站,作为不同文化、文明的过渡和连接,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见证,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山海之间的区域正是一个混融的世界,其间的岛屿则是人与物来来往往的中转站和弹跳版。通过岛屿的渔业生产、岛屿之间的海洋贸易、文化往来和岛屿港口城市的发展,环南中国海区域成为一个跨区域的社会网络。

多年来,学者们围绕着南海诸岛的主权归属做了大量的论述和资料汇编,从学理上论证了南海诸岛的主权属性。渔民更路簿、民间口头传说、岛屿港口遗迹等资料尚待进一步发掘,南中国海区域的相邻国家也有很多相关的历史文本,对这些资料的搜集和研究,能充实我国对该区域的主权证明。另外,对海疆的探讨,可以充分展示历史上岛屿变迁过程中的轨迹,以进一步获得对岛屿发展史的认识。南海渔民作为一个以流动性为主要特征的群体,区别于农耕社会中安土重迁的农民。在靠海为生的渔民社会里,边界始终是个模糊的概念,海洋对于渔民而言从来就没有明确的边界,他们不仅自由穿梭于不同海域生产作业,而且彼此之间频繁互动和交往,进而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海洋区域互动网络。南海渔民生产生活的环南中国海区域自古以来就是一条地理、文化和民族的交融区域。环南中国海区域的人文地理分布极为复杂,这种分布格局是各个族群历史互动的结果,也是当前交往的基础。

在西方殖民扩张之前,岛屿以贸易和宗教文化传播等方式自然地进入全球体系之中。如南中国海自十三世纪以来,就纳入世界市场体系。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等物品和东南亚的香料、橡胶、锡、燕窝等物品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流动,这条流动路线在历史上被称为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瓷器之路、白银之路等,今天我们统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在南中国海的香料贸易中,岛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学者以印尼马鲁古群岛为例,推论10世纪前,古代亚洲与罗马商人主要从越南中部、泰国南部、马来半岛和爪哇岛将丁香和肉豆蔻输入中国市场。随着香料贸易的增长,至少在14世纪,中国商人开通了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菲律宾、苏禄群岛到北马鲁古的北行航线,在马鲁古群岛与当地人进行交易。在贸易扩张和远洋航线开通的过程中,爪哇和苏门答腊成为中国和阿拉伯商人获取丁香和肉豆蔻最主要的集散中心。以岛屿甚至岛屿港口作为枢纽,南中国海区域持久而复杂的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在跨区域的市场体系中可以得到充分理解。而且,通过岛屿的链接将区域与世界相连,岛屿沟通了整个世界贸易体系。

十五、十六世纪之交,因地理大发现,通过海洋,依托岛屿,全球渐为一体。海上掠夺、海洋商贸、海外殖民是西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的扩张,到19世纪末形成了沃勒斯坦(ImmanuelMauriceWallerstein)所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这个具备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构成的综合体中,资本主义体系中的西方中心通过商品、资本、科技、信息、文化、政治等手段将外围与边缘的地区和国家纳入世界体系之中。在此过程中,太平洋、加勒比海等岛屿皆先后成为西方殖民地。岛屿从主动纳入转为被动卷入世界体系,在此过程中,不仅造就了族群的融合与抗争,更增添了政治经济范畴之外的许多文化意涵。

对岛屿来说,作为南中国海贸易网络的重要节点,它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重要驿站。渔业生产与海产品的贸易在环南中国海市场上形成了相应的贸易网络。有学者通过对潭门港渔民的研究指出,在帆船时代,渔民群体不仅在南中国海自由进行海洋生产活动,还远航至东南亚国家开展贸易活动,以泰国、越南和新加坡为重要贸易对象。这一群体以远洋潜水捕捞作业为主要生计方式,伴随着生产流动和贸易往来的过程,他们在南中国海编织了一张跨区域的社会网络。围绕渔业生产与海洋贸易,海南岛及南海诸岛与东南亚之间连成一体,促进海南岛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与族群互动,形成开放共享海域资源的生产协作传统,从而构建了自由、稳定、有序的岛屿网络。也有学者以历史文献为基础,结合在海南岛陵水新村港的实地田野调查,从渔民群体的生产生活出发,提出他们是中国最早开发南海及南海诸岛的历史见证人,也是现实环境中身体力行保卫南海的实践者。

苏禄海域历史上是一个多文化并存、多群体共生的广域社会圈,其中心苏禄王国作为印度洋海域和南中国海海域的连接点,海上国际贸易频繁。与此同时,这里是来自不同地区的渔民群体互动交流的一个重要区域。二战后苏禄王国的影响圈和交易圈被国界分裂,划入了不同的民族国家,在此海域作业的渔民群体亦同样被归入不同国家。现在的苏禄群岛位于菲律宾最南端,是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三国接壤处。虽然受到民族国家划界行为的影响,但居住和生活在这片岛礁海域的三国渔民仍通过渔捞、各种贸易往来、通婚等形式和途径形成了一个独属于渔民群体的网络体系。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海岛渔业社会抑或是内陆农耕社会,流动性始终是其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区域社会研究里面,“流动性”同样是一个核心概念,是考察关系、结构问题的一个关键词。

岛屿作为陆地世界沟通海洋世界的重要枢纽,也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中转站和弹跳板。除贸易流通外,在南中国海,宗教传播也是考察岛屿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重要面向,亦可作为重新审视岛屿的一个重要视角。在岛屿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各族群的宗教信仰观念与实践产生了相应的文化实践与资源共享的问题。在南中国海最著名的民间信仰之一就是妈祖信仰,但凡岛屿世界,大多有妈祖信仰的存在。而妈祖信仰的发源地,则是在福建湄洲岛。千年以来,湄洲岛始终是信徒朝圣的圣地,湄洲祖庙也是妈祖唯一的祖庭。自宋代始,在民间传播和官方推动下,妈祖信仰从全国到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学者指出,湄洲岛作为妈祖信仰的发源地,香火的历史性传承与地域的空间传播,使之成为全球妈祖信仰的中心。湄洲祖庙是妈祖灵力的源泉,世界各地妈祖分灵庙必须不定期谒祖进香,方能持续保佑信徒。对于海外信众(尤其台湾地区)而言,对祖庙的认同承载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情感。根据年《湄洲妈祖祖庙各地区办理分灵登记册》的资料,来自国内大陆各省、港台、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宫庙共有家在祖庙办理了分灵证。岛屿的海洋性和流动性对特殊民间信仰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从湄洲岛到全球,妈祖信仰传播呈现的不仅是岛屿世界的区域信仰共性,更是岛屿与世界的联结。

岛屿在宗教文化传播中扮演着中转站的角色,并且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涠洲岛位于广西北海市南部,是北部湾区域最大的岛屿,历史上是北部湾海上的交通要冲与海防要塞。年清政府重开岛禁,法国两位神父先后带领信徒到岛上居住,从此开创了天主教在广西地区传教的新局面。涠洲岛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征,也成为广西沿北部湾地区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涠洲岛在天主教传入广西的过程中充当了弹跳板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广西沿北部湾天主教分布格局的形成。上川岛位于广东省台山市西南部,东邻港澳地区及珠海,全岛面积平方公里,南部的沙堤渔港是广东省五大渔港之一。该岛在对华传教的基督宗教和中国对外贸易史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位置。16世纪前半叶,它是西方世界最早来华的葡萄牙商人进入广东的非正式通商口岸和居留地之一。远航商船在上川岛与中国商人贸易时,负有宗教使命的传教士也在其中,上川岛从而成为基督宗教地理的重要交流场域。方济各·沙勿略(FrancoisXavier)便是其中的传教士之一,他于年、年先后两次登岛,在第二次登岛后逝世于岛上。他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为后来者开辟了道路。继他之后,耶稣会士大举入华,开创了基督宗教在华传播的第三次高潮。从此,上川岛逐渐成为基督教徒心中的圣地,后来各国朝圣者络绎不绝。作为对外贸易通道,上川岛的地位随着沿海通商口岸的发展而逐渐被取替,但作为基督宗教入华的宗教地理端点,其象征地位则不断提升,对欧洲而言,它意味着世界进入中国的宗教传播过程。

在这种自然环境、交通区位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南中国海及其周边区域不但是具有多样性的亚洲海洋文明的诞生地,还是儒家文明、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等世界诸文明的交汇之处。华南及沿海岛屿构成了海洋中国的主要区域之一,也就是环南中国海区域,即在地理上所指的“北至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海峡,东至菲律宾群岛,西南至马来半岛的狭长海域,联系着中国南部、中南半岛、东南亚群岛三个区域”,并论及其周边海域。

关于如何研究该区域,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框架,如孔飞力(PhilipA.Kuhn)的“通道-圈”模式(CorridorNicheModel),杜赞奇(PrasenjitDuara)的“区域亚洲”概念,还有日本学者提出的“世界单位”概念等。从惯常角度来看,环南中国海区域中的岛屿可以说处于“偏”与“边”的位置,“偏”是指岛屿在全球中的地理位置,而“边”则是伴随着地理位置所产生的认知位置,不仅是指中国的边疆,还是世界的边缘。本文强调的“从岛屿看世界”的研究视角,将岛屿视为多元力量交织的场域,观察“你来我往、我中有你”的动态过程。“岛屿世界”概念的提出,并非仅仅意味着中心与周边的时空转换,而是要跳出这个二元对立的状态,在开放、流动的空间中看不同文化在岛屿的交流与融合,将目光放到岛屿世界的变迁中。将环南中国海研究置于此视角下来探讨,区域内的岛屿大多处在中华文化圈的辐射范畴里,从大陆到海洋,从世界到中国,岛屿正是混合汇聚的场域。有学者指出,长期的社会经济交流使南中国海域形成一个颇具特色的经济圈,其中,南中国海经济圈主要由华南的港口城市,尤其是岛屿港口城市,包括香港、高雄、台南和金门,以及东南亚的马六甲、吉隆坡、槟城、新加坡、泗水、三宝垄、马尼拉等城市构成。这些节点所构成的贸易网络,展现了岛屿世界的另一种面向,即岛屿连接了全球经济贸易体系。如中国台湾高雄的旗津岛,在年,荷兰传教士于当年编纂的台湾地图上,称其为“汉德纳斯岛”(HandelaarsEylant),亦即TradersIsland,有人翻译为贸易商之岛或是商人之岛,当时此处正是渔船进行贸易之处。后来,它发展成为高雄的核心地区,贸易鼎盛之地,从过去的渔港和小商港,一跃成为国际商港。

岛屿港口城市的建立与发展,将岛屿世界纳入跨区域社会体系,凸显出岛屿在全球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此类城市与都市景观的延伸,不仅意味着多重全球化的意涵,还揭示了政治与社会的脉络变动,更以不同层次的象征,表现出跨文化之间的交流特点。岛屿城市的海洋贸易、历史记忆、建筑艺术等不断交互发展,使得社会与文化融合不断演变与传承,彰显着环南中国海的区域性文化特征。岛屿城市在当地社会、区域或全球范围内扮演着重要的文化、经济、政治与环境的多重角色,许多岛屿港口城市的发展也开始实现了国际通商与政治运作的可能。从岛屿内部视角出发的岛屿城市或都市群岛的研究,突破了以往从外围、隔离和边缘的面向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zhiyuziben.com/wyxwlt/100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